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9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目前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成效如何?尘肺病康复站(点)建设进展情况如何?腰背痛、颈椎痛、职业紧张等工作相关疾病是否可以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
着力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
吴宗之表示,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重要职责之一,去年监测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常规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为摸清各地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底数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是促进了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环境改善和防护意识提升。2020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表明,接触煤尘、矽尘、水泥粉尘、石棉粉尘等重点粉尘危害岗位超标率均较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存在放射性危害的非医疗机构用人单位防护用品配置率、个人剂量报警仪配置率、辐射防护监测仪表配置率等个人防护用品和监测设备配置率较2019年均提高10%以上;
三是建立监测与监督信息交流机制,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监测、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给卫生监督机构,提高监督机构执法的针对性。
吴宗之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实现科学监管、精准防控。
推进尘肺病康复站(点)建设
吴宗之表示,2020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92亿元支持各地建设尘肺病康复站(点)。截至目前,试点地区积极作为,成效显著,各地利用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共建设了500多家尘肺病康复站(点),覆盖11万余名尘肺病患者。
吴宗之介绍说,重庆坚持“四化”管理、强化督导、夯实培训,狠抓项目质量,提升全市康复站服务水平和能力。辽宁、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康复站建设力度,力争服务更多的尘肺病患者。浙江、山西增加康复设备种类,优化设备配备。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加强信息化建设,做优信息化支撑。
做好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劳动者健康损害出现新的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疲劳、过劳、肌肉骨骼损伤等问题,职业紧张导致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异常等工作相关疾病日渐突出,因此在做好尘毒噪等传统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同时,新的职业健康损害也应给予关注。
对此,李涛分析说,工作相关疾病,也称为职业性多发病,泛指一切与工作有关联的疾病、伤害等健康问题。与职业病不同,职业病一般指某一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而工作相关疾病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工作因素不是唯一和直接的病因,只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因此,范围也更广泛。工作因素会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使已有的疾病加重或复发,或使患者劳动力明显减退。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控制或缓解所患的疾病。
李涛建议说,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管理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对于肌肉骨骼疾病,可采用工效学干预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场所的设备和环境,以减少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物理压力,从而降低受伤害的风险。同时,通过最佳工作场所和合理的劳动组织管理,使肌肉骨骼系统从疲劳中得到恢复,从而降低长期损伤的风险。还可以通过改善工艺和培训,以减少精神负荷,提高可靠性和减少误差,减轻肌肉骨骼系统的压力。
吴宗之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加强对新的职业病危害的研究、评价和控制,以应对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新的职业健康问题,保护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做好传统职业病危害防治着手防范新的职业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