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是北朝闻名摩崖刻石之一,又称《郑羲碑》,刻于北朝永平四年(511年)。碑铭是郑道昭为了留念父亲郑羲而写的,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下碑别离坐落山东省天度县的天柱山和掖县的云峰山。下碑比上碑书写时刻稍晚,笔迹较大,遭破坏的程度也较小,因而在书法史上的名声要比上碑明显,所以一般所说的《郑文公碑》一般是指“下碑”。
在很多的云峰山石刻中,《郑文公下碑》方式最整齐,字数最多,并且在书法上的成果也最为杰出。它是魏碑中圆笔书法的模范,具有篆书圆转凝重的特征,又具有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韵和楷书的正经,可以说是集各体书法的利益于一身,在雄健宽博中显现出潇洒和疏宕。此碑的曲线运用十分有特征,因为行笔的沉重凝重和纤细的提按动作,笔锋沿着笔画方向作曲线运行时,线条边际良莠不齐,粗细有致,有节奏、有韵律。外柔内刚,不只内含力气,并且具有飞动的姿势,所以有人把此碑形象地比方成飞翔在云端的仙鹤或翻飞于水面的海鸥。《郑文公碑》确实是一件风韵共同的北魏楷书佳作。
《郑文公碑》(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