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聚焦网热点正文

民人以食为天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2020-03-06 16:26:50  阅读:8098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人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认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志着最高的权利,但是“食”却能与天混为一谈,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人类与食俱在,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进入文明的领域,要从熟食开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现已在考古资猜中得到了印证。自从学会用火之后,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然后真实步入文明年代。因而,火促进了人类饮食上的习气的严重革新,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开展。

《礼记》在追溯人类与火的前史时说:“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郑玄注:炮,裹烧之也;燔,加火上;烹,煮之镬也;炙,贯之火上。这儿所说的炮、燔、烹、炙,是其时用火加工食物的四种办法,它们的不同特色大致可以从其字形结构中妥当反映。

小篆炮

炮字从火包声,其间的部件“包”除了表明声响之外,还表明包裹的含义。郑玄注所说的“裹烧之”,也便是用泥巴包裹着食物放进火里去烧,这种加工食物的办法相似于“叫花鸡”。

关于叫花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分江苏常熟有个乞丐,有一天很走运讨了一只鸡,他怕其他人知道后也来共享,便将整只鸡连毛用荷叶包裹好,再涂上泥巴假装起来,胡乱塞入火堆里烧烤,等其他乞丐都不在时,他急忙把鸡从火堆里扒出来,砸掉裹在外面的泥巴,他惊喜地发现,烧鸡不只通体金黄,并且滋味反常香酥可口,还略带泥土的芳香,堪称是鸡中珍品,从此以后叫花鸡便成了一道名菜。其实,从“炮”的字形以及《礼记》的记载来看,相似叫花鸡的做法早在几千年之前就现已呈现了。

小篆燔 小篆炙

“燔”和“炙”都是放在火上烤,在古代二者肯定是有区其他,但现在咱们已无法考证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了。从炙的字形看,下面是火,上面是肉的变形,再结合郑玄所说的“贯之火上”,可以想见炙是将肉串起来,架在火上去烤,估量与现在的烤羊肉串的做法差不多吧。不过,其时的烤法纷歧定非得把肉切成小块,有时分也会把整只动物串起来架在火上烤。

甲骨文亯 金文亯 《说文》亯

烹是一种用水煮食物的熟食办法。烹字本来并没有下面的部件,只写作亨(亯)。《说文》所解说的转义是把煮熟的食物献给鬼神。其字形有的说是像宗庙之形,有的说像盛满食物、上面加了盖儿的用具之形,但各种说法都离不开宗庙祭祀,由此可见熟食与祭祀之间的密切联系。

“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咱们正常的日子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而,其时烹饪的目的也不像咱们今日的这么单纯,其时除了要供应人们膳食之外,还有很大比重要用作鬼神的祭品。《周礼》有一种官职叫“亨人”,其责任便是在预备祭祀品的时分,专门担任煮食物的火候的巨细和锅中水量的多少。

《周礼》还有两种和煮饭有关的职务,叫内饔(yōng)和外饔,饔的意思便是熟食,内饔掌管宫殿内王、后和世子们的膳食,外饔掌管祭祀时祭品规划。亨人(司炊之官)在内饔、外饔的工作中充任着重要的人物,由于水量和火候的掌握,是食物煮得好坏的要害。

小篆亯

其实,不只烹、亨二字本来是一个字,还有享受的享,也与烹字归于同一字源。烹、亨、享在古文字中同为一形,后来才逐步分化成三个含义密切相关的字。煮食物的含义专用“烹”字;食物煮熟之后,供奉给宗庙上的鬼神,诚心灵通于鬼神,这样便有了利市的“亨”字;鬼神闻到祭品的馨香,便怅然享受,这样便有了“享”字。

直到现在,方言里还有将这几个字混用的状况,如湖南北部某些地区称用铁锅烧水为“享水”,用瓦罐把茶烧开叫“享茶”。经过烹、享、亨几个字之间的根由联系,咱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烹饪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饮食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烹字现在与饪连用,构成一个双音词,泛指煮饭做菜。但在古代汉语中烹、饪很少连用,即便连用,也是各有各的意思。烹是煮的意思,而饪则表明把食物煮得熟透。《说文》:“饪,大熟也。从食,壬声。”《论语·乡党》:“失饪不食。”何晏注释说:“失饪,失生熟之节也”。也便是说,煮食物有必要熟度刚好,既不能半生不熟,也不能过于熟烂,这样才契合礼仪的要求。特别是祭祀的时分,食物的生熟度假如不契合规范,是肯定不能用作祭品的,不然便是对鬼神的不敬。

烹饪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这儿的烹饪尽管连用,但还没有成为一个双音词,其间烹表明煮的进程,饪表明煮的效果。烹、饪相连,构成了食物质料由生变熟的一个完好的加工进程,反映了古代由烤炙的熟食法开展到烹煮的熟食法,再到考究食物生熟度的进程。

烹饪是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的进程,饮食则是对烹饪的效果的享受。“食”字很早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既可以指吃的动作,又可以指吃的目标。但并不是全部吃的目标都可以叫食,开始食是专指主食,食泛指全部食物是后来的事。

甲骨文食 小篆食

“食”字的甲骨文一般以为像一个盛食物的用具,上面像用具的盖子,下面是盛食物的圆形用具。这种圆形的盛食器应该便是“簋(guǐ)”,由于其形象与“簋”的字形非常挨近。

簋是古人盛黍、稷、稻、粮等主食的器皿,圆形,上面有盖子,以便使食物保温。《说文》:“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这儿以“方器”释簋是过错的,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凡自铭为“簋”的器物大多为圆形,因而应释为圆器。郑玄注《周礼·地官·舍人》说:“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具体来说,簋的形状很像大碗,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或木制,或陶制,或以青铜铸造。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二耳。西周和春秋初期簋的形制有较大开展,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间有带方座或附有三、四足者。到春秋中晚期,簋作为食器现已不很盛行,只是在传统的礼器体系中尚有发现,但形制有了较大改变。

甲骨文簋 金文簋

簋的古文字字形的左半边像簋中盛满饭食,右半边像手持匕匙、从簋中取食之形。《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全国,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可见簋是古人吃饭的首要用具。

关于“食”字的构形,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以为下面像盛食物的用具,而上面的则像倒着的口,表明人张开大嘴趴在盛食器上来进食。这种说法好像不太契合实际,由于“簋”这种盛食器有时分直径可达几尺,需求凭借勺、匙之类的用具辅佐,直接用嘴趴到簋上进食是不方便的。

甲骨文饮 小篆饮

“食”古代常常与“饮”连用,表明吃喝的总称。《诗·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郑玄笺:“渴则予之饮,饥则与之食。”可见,饮与食的分工是很清晰的。饮字的甲骨文像人昂首吐舌、捧尊喝酒的形象。从字形来看,“饮”字的造字目的本来是专指喝酒的。到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中,“饮”字形体中的酒坛子没有了,而是变成了从水今声的

。由开始从“酉”开展到后来从“水”,阐明“饮”现已不只仅指“喝酒”了。

到了周代,“饮”还开展出与酒相敌对的含义:酒相当于今日所说的烈性酒,饮相当于今日所说的饮料。例如,《周礼》就专门设有酒人和浆人两职,酒人掌管较为浓郁的酒,浆人则掌管所谓的“六饮”,包含水、浆(清酒)、醴(甜酒)等比酒淡漠的饮品。酒与饮的分称,阐明其时酿制技能有了长足的前进,人们现已可以操控酒味的厚薄,并具体区别其等级了。

我国的饮食文明源源不绝,前史悠久,内在非常丰厚,包含了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力层面的全部内容。《说文》将与饮食有关的汉字类聚到食部、酉部、皿部、火部、鱼部等相关部首下,对我国饮食文明有较为体系的反映。仔细剖析《说文》中的小篆以及更早的古文字字形,关于深化发掘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内在很有协助。

◎本文转载自“章黄国学”(作者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全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