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E电园] 1月10-12日,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搜狐汽车·E电园与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进行了深度交流。
现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执行委员会主任,兼任广汽乘用车董事长、广汽新能源董事长的冯兴亚,不仅对电动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访谈中,他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1.如果国家政策不支持,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的优势或将被国外同行赶超。
2.广汽的纯电平台虽然起步晚,但真的是在干,一个平台已涵盖A00-C级产品。
3.广汽集团2020年销量增长预计为8%
4.国家排放标准的升级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升了车企成本,导致自主品牌品牌迭代减速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上午听到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都在转型或者变革,如果说前十年,中国电动化其实是先发制人,走在前面,可能有一些优势,那么在下一个十年的时候,你觉得中国的步伐会不会被其他几个国家追赶?中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没有可能会落后?以前积累的优势有没有可能失去?
答:首先是关于电动车的领先性问题,我认为中国目前电动车有四个特点:1.全世界市场规模最大;2.最近几年电动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的速度最快;3.目前还是以行业销售为主流,个人消费刚刚起步;4.目前的电动车从经济性上、成本上还不能够完全和燃油汽车竞争,还需要继续政府的补贴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我觉得这四点应该说是目前我对电动车行业2019年状况、形势基本的判断。
从这四点能看出来,我觉得任何领先性都是有前提的,为什么中国最快、规模最大?其实和国家战略有关系,因为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制度优势,制度由于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动员,速度非常快,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所以使中国很快成为世界第一,进步的速度和产业化的速度都是全球最快的。
至于说到能不能超越其实就是说这种优势能不能持续?如果我们这种优势能保持下去,我认为短期内超越是不会的,但是如果这种优势放弃了,比如该国家政策支持的时候有些力度没跟上,补贴过快退坡,基础设施对个人消费的刺激没有继续跟进,行业消费起来了,因为行业消费从经济成本上已经是可行的,但是对个人消费,里程没有跑那么多,节省成本的经济性没有那么好,所以它从经济上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还是需要继续给予支持。
我觉得无论是从能源的发展、全球的发展的新趋势和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球前列,我们讲换道超车也好,讲弯道超车也好,保持汽车工业的全球领先性,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追求,也是全民族的愿望,其实也是国家政策导向,我认为还是有信心。企业、消费者、政府各种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把这种领先性保持下去,最终形成以电动车为核心,或者以新能源汽车为标志,能够实现换道超车和弯道超车,所以这一点我也是有信心的。
问:我们这两天听过的包括上汽、广汽,他们都在讲关于下一代共享汽车平台,广汽在这方面有哪些针对性的举措?谢谢。
答:汽车平台是很复杂的概念,广汽现在从大的领域划分是两大平台:一个是纯电平台,我们叫GEP,这一个平台实际上涵盖了A00级和BC级。汽油车是单独一个平台,今天中午我见欧阳明高先生,欧阳明高先生是电动汽车领域非常专业的专家。我说:“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他说:“看得出你们是真干,是真的在干。”老实说,我们确实在电动车领域在干,但是我们干得比较晚,但是我们是真干。因为电动汽车早几年的时候技术不太成熟,当时做电动汽车肯定消费者不满意,所以我们其实是起步比较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大家都认为电动车目前具备了和燃油汽车从性能角度抗争、竞争的能力。
因为电动车有它的独特特点,特别是要做专用平台,不要混用平台,不要把电动车和燃油混在一起,又要兼顾到电,又要兼顾到油,两个方面都不能有发展,所以纯粹做电动汽车平台还是有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最极致的可能。所以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燃油车是两个平台,因为传统汽车的发电机、动力总成匹配要求得还比较高,如果一个平台兼顾到A、B、C不同的产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划分成两个平台。
现在的平台里面主要还是自主,电动车里面已经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联合开发面向合资公司的电动车,比如广丰的iA5纯电动车,其实就是在广汽GEP平台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的产品。甚至包括广汽本田都在进行相应的合作。至于说别的跨部门,比如电动车里面,我看大众发布了平台共享,把它的平台数据公布出来,我们还没有参与,目前还是他们自己打造。
问:在上升期的广汽新能源要面临特别巨大的对手就是特斯拉,特斯拉进入中国,会不会对广汽新能源的发展造成冲击?您怎么看特斯拉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影响?
答:是,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但是做起来其实比回答起来更难的这么一个问题。应该这么讲,特斯拉这个企业是电动车行业的最先进入者,它具有新进入的领先优势,应该说特斯拉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也是我们要超越的对象。作为企业来讲,你不向最先进入者学习,你埋头去摸索,显然是不行的,要研究先进、学习先进、对标先进。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再超越,这就是广汽的发展道路。在电动车上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特斯拉这个企业还是非常尊敬的。
广汽是一个独立品牌,传祺是独立品牌,我们不只是学习,我们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超越,学习是为了超越。在纯电平台上,你看我们现在Aion LX(参数|图片)已达到了纯电平台2.0,所以为什么这个车出来之后,行业内对它的口碑非常好。其实早先卖出的很多车是单位在买,不是个人在买,我觉得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汽车行业的人在买,买走了干吗?就是要把它拆开,就是要跑去测试、去拆开,有媒体的成分,也有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汽车行业的同行。应该说这么几个月下来,大家对Aion LX的评价还是非常正面的,不管是同行,还是第三方平台,还是消费者,共同的反映都是非常好,因为它确实是完全全新的平台,确实是在如何打造极致的电动车性能上,在目前的水平上做到了极致。所以很多人说你们Aion LX可完全和Modelx相媲美、相竞争,我们不这么看问题。我觉得超越特斯拉不能就某一个产品来讲,特斯拉也是积累了这么多年,它是靠综合实力,广汽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在新能源领域要跟特斯拉实现竞争,是要靠综合实力的,要全面、全局性的,当然它会率先体现在产品上。我想不管超不超,这不是我们目前想的重点问题,我们想的是Aion LX这个产品怎么能把电动车做到极致,怎么能够让我们消费者更加喜欢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大家对2020车市的行情判断比2019年是持平的,但是我看了一下咱们最近发布的销量目标是同比增长8%,想请教您这个目标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或者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去做的这个目标?
答:关于销售目标,其实不能用行业的平均水平看某一个企业,任何情况下,每个企业都会有高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我们2017年高的时候比行业水平多13个百分点,2016年最高的时候有20个百分点,2018年的时候也有7个百分点,2019年的时候从数字来看,比行业水平大概好了5个百分点,但是实际上我们去年主要是在库存结构和内部调整上做很多工作,算上库存的调整大概调了有三四个百分点,如果这样算下来,其实高于行业水平还是在7个点左右。
进到2020年,挤水分已经挤得差不多了,有一些风险点去年“排雷”基本上大的方面“雷”都排掉了,但是我们增长的点也是很明显的,应该说进入到了上升周期。企业的发展就是一段时间低沉,一段时间增长,因为它和整个产品的结构布局是有关系的,当你布局了一段时间,你的产品就该上来了,这个增长周期又来了。但是有的时候没抓住这个潮流特点,或者说是5年之前你思想有所迟缓,有些骄傲自满,或者有的注意力不足,5年之后这个时间点就体现出了低潮。应该说在这两年已确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如果不是整个市场下滑,他们的增长很好。
所以综合评判,我们明年是挑战8%,我们对行业的预计是增长1%,可能有人说行业会是怎么样,那是他们的预计,我们是按照增长1%判断,所以我们是挑战8%,实际上相当于比行业水平高7(参数|图片)个百分点。我经常跟我们董事长讲说:“董事长,你给我们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董事长说:“这个目标已经够低了。”我觉得8%还是有信心的,挑战8%的目标,如果行业只有增长1%的话,高出行业7个百分点,我觉得这还是经营层必须做到的。如果行业像今年一样,超出预期的下降,就顺势调整吧。我跟我们董事长报告这个观点,行业增长多少,你就加减就完了,你这样看我们经营层的工作是不是满意的,是不是有成效的,大概我们的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
问:除了广本、广丰这样好的机制之外,2020年对自主这一块我们会有怎样的突破点?或者是能确保助力8%目标的完成。第二个问题,我特别想跟您交流的,昨天在理事会上大家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智能化和新能源之间定位的问题,我们广汽集团是如何定位这两者的关系,或者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答:广汽的自主品牌也是广汽的核心工作,所以我们在讲“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我们讲“1513”。“1513”的第二个“1”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自主品牌为核心,我们没有这么讲,我们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其实自主创新的根本定就在自主品牌上,自主品牌可以说是我们举全集团之力来发展的一个点。刚才讲到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车的平衡问题,刚才这位老师讲的也是一个特点,非常难说也非常难做,就是难说和难做。因为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存在资源分配问题,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研发资源,有的时候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多,传统燃油汽车就受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投新能源汽车,一味地做传统燃油汽车,随着电动车的发展,你可能就失去了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机会,所以这两点是必须要均衡的。
我们在2017年之前,2016年之前这么一段时间,其实新能源汽车不是单列的,是在传祺公司的下面,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十几个人做销售的,后来又发展成为分公司,但是总体感觉到不满意,因为在传统公司下面做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精力分配,无论是考核,无论是对市场的研究深度,都不够。所以从2017年中旬开始,我们下决心彻底分开,在生产、销售体系上,包括工艺体系上,两套体系、两套人马,把新能源公司独立出来。但是在研发领域我们研究院里面成立了新能源中心,它来负责新能源车辆部分,这是把投资最大的,研发实验、检测设备的这一部分投入、这一部分资源能够共享。所以是该共享的就共享了,该分开的就分开了,保证又要做新能源,又要把它做极致、做好,同时又要兼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成本最小化问题。
所以有的说新势力造车不靠谱,其实我认为根本不靠谱的点不是他的想法不靠谱,而是投资和未来的回报不靠谱。汽车工业、汽车产业是省出来的钱,利润是省出来的,是靠你的精益生产、严格地控制成本。浪费分七种,其中一点是一线销售的浪费,毛巾里面拧水,拧出来的利润,拧干毛巾的最后一滴水,那可不是靠融资来的钱,外面一投一千亿、一投五百亿,不是靠这么生存和发展的,这是本质性的不同。他们经常讲你们能搞出原子弹、搞出氢弹,怎么汽车搞不好?原子弹和氢弹可以从一百个零件里面挑一个,是不计成本的。汽车的零部件要百分之百合格,它的故障率是百万分之十,现在我们的零部件水平要控制在百分之分之十以内,没有严格的加工手段保证,你就做不到这么高的成品率、这么低的费品率,做不到你的成本就高,成本高就没有竞争力,所以要有严格的生产控制,再加上你的品质保证,包括外观设计先进性,综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非常难,资源共享是我们新能源发展当中说起来难,做起来更难的事情。我觉得这种模式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能够兼顾新能源发展的。对广汽来讲,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大量的资源投到新能源上,对传统汽车有没有影响?一定会有影响,但是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两者能够做到最好的协调和平衡发展,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问:还有智能化的问题。
答:智能化也是投资非常大的,从感知、从决策到执行,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相当大的投资,你说你的感知系统,用什么来感知外部的东西?你说你是一个决策系统,光决策系统就可以培养出多少个上市公司?你说你的执行,决策完了以后怎么通过零部件,该松的松、该刹的刹、该走的走,自动控制又是另外一个系统。确实在智能网联,包括智能化领域投资巨大,不投你会落后,投了你又投不起。在这个领域内没有合作平台,没有资源共享平台,我认为失败是唯一的结局,不管你和谁合作,必须合作。现在在汽车领域不合作,我认为失败是唯一的结局。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点,整个架构的布局是稳步搭建,相关的领域、分支的体系,子系统是联合开发。
我们去年在深圳发布了ADiGO广汽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其实包括几个部分,最核心的一个是无人驾驶部分,第二个部分就是万物互联。一般我不叫万物互联,就叫智能座舱,无人驾驶,不要人,车辆自己行驶。第二个是智能座舱,就是你在里面,他给你万物互联,连在一起。最近GS4,全球第一款车载卫星系统搭在车上,我们的目标就是“关掉车门 扔掉手机”,车门一关手机不用拿了,你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在车上都可以做。打电话,和通信录是连在一起的,完全不用手,语音控制。你说:“你好,请打谁的电话。”它马上打出去。电话来了,你讲“接电话”,它马上就接。你说你想听歌、查股票、想干什么事情都可以,微信来了,你回微信、接微信都可以在车上完成,这实际上也叫万物互联系统,其实也叫智能座舱系统,我把它叫智能座舱。还有大数据和云平台,这是生态支持系统。这几个子系统构成智驾互联的生态系统,就是ADiGO,我觉得ADiGO最早是在新能源汽车上采用的,现在已经推广到传祺的汽油车,下一步这个系统将会在两个,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一个是传统汽车,进行不同的升级、不同的装配,比如2.0的、3.0的,现在2.0到3.0之间还有2.2、2.5、2.8,反正就是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装配到不同的汽车上去,满足智能驾驶和互联网智能网联的体系需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应该说我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议,说冯总,你们搞这个东西是不是投资太大了,太浪费了,离无人驾驶远着呢。我说无人驾驶是目标,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每一站都要有收获,不可能你的车从什么都没有一下子到无人驾驶,不是,我们叫作“沿途下蛋”,在通向无人驾驶的过程中会下出很多个蛋,每个蛋都是收获,要把不同阶段的技术装在你的汽车上,保证你的汽车在这个领域内是全球最先进的。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可能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和未来、和国际上汽车工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因为在中国互联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包括我们的开放程度,包括政府管制的需要,我们是有优势的,也许我们在这个领域除了电动化之外,这也是我们超越国际同行的一个切入点,我对此也是非常看好的,广汽也是真心地大力投入。
问:您刚刚提到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很重要的是自主板块的发展,但是2019年自主板块,乘用车这块下滑了28%,您觉得2020年自主品牌这块下滑的幅度会收窄吗?您有没有信心,自主品牌2020年可能会取得正增长吗?有没什么样的规划。
答:自主品牌是在用自己中国人的实力和全球世界巨头在竞争,经营自主品牌和经营合资相比是不同的。2019年确实传祺自主品牌有所下滑,按照行业的水平来看,统计下来,自主品牌截止到11月份,总体上我记得是下降16.9%,我当时做了测算,传祺终端销售只下降了13%,其实整个终端销售还是要比大势好。但是我们去年真的做了好几件事情,2018年冲得有点猛,广汽一旦目标定下来,还是要千方百计完成目标。2018年底的时候传祺库存到117000辆,到2019年上个月已经降到了6万台,整个库存降了5万,5万除以40万,直接就是百分之十几,大概就是百分之十四五的样子。
去年国V和国VI的切换这件事是我们没想到的,合资公司不敢这么做,中国人就觉得经济下滑,这么有压力,国V和国VI的切换应该会推迟,这是我们当时基本的判断,结果没有推迟,不是我们没有技术,因为国V到国VI成本是要增加的,生产国VI的车和生产国V的车是不一样的,但是消费者使用是没什么影响,使用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企业成本是有上升的,所以在形势上是有误判的,有些措手不及,赶快切换,切换之后,由于工时的安排,有一些车型就推迟了。
今年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第二代传祺GS4上市,圆满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我们当初定的是一个月15000辆,现在超额实现上市时规划的目标,再加上其他的调整因素都已经恢复正常了。今年的增长我认为几乎是不用怀疑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自主品牌恢复增长应该说是肯定的,除非有新的变化,这就说不清了,那是另外的概念,但是我觉得增长的态势已经确定。我昨天下午参加传祺的经销商大会,参加完大会就赶过来了,没有和他们一起吃饭,但是开会期间和他们聊天,他们的情绪很高涨,信心恢复、收益增加还是有信心的。我也是一样,很有信心,你们也多支持,自主品牌需要媒体朋友的支持,需要舆论环境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