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聚焦网热点正文

2019年我国考古新发现

2020-01-11 15:52:18  阅读:2442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来历:海外网

图:青海泉沟墓地岩画“牵马迎宾图”。

图:山东西孟庄遗址出土陶鬹。

图分别为:山西西吴壁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时期陶敛口瓷、陶器盖。

图:黑龙江洪河遗址出土骨饰。

图: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石雕。

图:湖北枣树林曾国墓地出土青铜礼器组合。

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明遗址

一座完好的龙山文明小型聚落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讨院 梅圆圆

西孟庄遗址坐落山东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为合作枣菏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讨院于2018—2019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开掘,初次提醒出一座完好的龙山文明小型聚落。

遗址现存地层堆积较简略,大都区域遗址现象直接露出于表土层下。除个别战国、汉代墓葬外,其他均属龙山文明早中期。据层位联系可分底层方形围墙阶段和上层圆形围墙阶段两期。前期方形围墙阶段发现密布柱洞,基槽内沿散布一周柱坑,大部分柱洞都坐落柱坑中。晚期圆形围墙阶段,其外盘绕浅沟,其内有很多房址。圆形围墙恰处于方形围墙内,修建方法、形制结构与方形围墙类似。围墙以内的房址共承认34座,还有很多柱坑、柱洞。房址多为方形地上式木骨泥墙修建,分单、双、三间不等,面积多为15—25平方米。

从地层联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方形围墙或构筑于龙山初期,运用到龙山前期早段,晚段被圆形围墙替代,连续至龙山中期圆形围墙抛弃。围墙、环沟、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及很多柱洞,散布组合极有规则,自成单元,构成围墙聚落。聚落内制作有一圈环形围墙将内部居址区与外围环沟分隔,内部居址区房址叠压打破联系较多,应为重复修建、屡次运用而成。

点评:和之前发现的几百万、几十万平方米的遗址比较,西孟庄龙山文明聚落面积较小,但十分完好。聚落形状迟早的改变比较清楚,完好提醒出其开展演化的进程,有利于对其所代表的社会单元进行充沛研讨,对研讨龙山文明底层社会聚落形状和社会组织结构含义严峻。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

初次在嫩江流域揭穿史前聚落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 张 伟

洪河遗址坐落于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的二级台地的临江边际,东北隔江与梁思永先生1930年开掘的昂昂溪五福C遗址相距约10公里。遗址堆积深沉,文明层厚达3米,保存杰出。

为科学地界定梁思永先生建立的昂昂溪文明内在、性质与时代,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撑下,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曾对洪河遗址进行了4次开掘,明晰了洪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与昂昂溪文明归于同一类遗存,是昂昂溪文明的典型遗址、昂昂溪文明的中心聚落。2018—2019年的开掘进一步清楚了遗址布局,推进了对黑龙江流域前期社会相貌的认知。

开掘新石器时代晚期昂昂溪文明房址12座,面积在40—105平方米之间,以60—80平方米的居多。房址均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切当地应称为长条形,大都面阔不及进深的1/2。出土器物包含陶、石、骨、角、蚌等质地,陶器器形有罐、碗、壶、杯、支座和纺轮等。石器数量较少,尤以骨镖形制富于改变,工艺精深。

新钻探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3条,加上2017年已钻探的2条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洪河遗址已发现5条沿嫩江相邻并排散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根本弄清了其形状结构、挖建时代、挖建进程、运用与抛弃进程。开端断定此类环壕不是闭合的,东侧是运用嫩江作为天然屏障。

点评:2019年度的开掘,初次在嫩江流域揭穿和明晰了史前聚落的形状,关于我国史前考古的聚落研讨具有特定的含义。

环壕的呈现、大型房址的运用,阐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文明存在久居形式,缩短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嫩江流域社会继续健康开展进程与一起期中华文明中心区的时刻差。

这项考古开掘,将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时刻提早了千余年,从而改写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址

精巧石雕改写史前艺术史

陕西省考古研讨院 孙周勇

石峁遗址为我国已知规划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前期城址。2016至2018年,历时3年完成了对遗址中心区域皇城台门址及东护墙北段上部的揭穿。自2018年开端,陕西省考古研讨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对台顶进行开掘,在台顶东部发现了一处规划宏大的修建台基,散布很多修建基址,暂称“大台基”。经2018至2019年开掘,大台基概括逐步明晰。

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巧石雕。石雕大都出土于墙体的坍毁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绝大大都为雕琢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琢,少数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数阴刻、圆雕。雕琢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间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琢最为逼真。单面浮雕多为对称式构图,以一正视神面为中心,两边雕出动物或侧视神面,最大者长度超越2.6米。圆雕为椭圆形柱体,立于夹道正中的地上之上,高度近1米,双面雕琢相同的神面。

点评:依据夹道地层内堆积及建于台基顶部房址的测年数据分析,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运用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墙面上镶砌石雕的现象应与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藏玉于墙”具有相同的精力内在。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的风格或许与我国北方区域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也或许影响了“后石家河文明”的玉器、夏代的绿松石“龙”,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夏商王朝规划化冶铜作坊

我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戴向明

西吴壁遗址坐落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地处涑水河北岸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2018年3月起,我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讨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讨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吴壁遗址进行继续考古。

二里头、二里岗期遗存散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坐落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偏北的居址、墓葬区,以及中部偏南、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会集散布区。一座房址地上上出土很多铜炼渣、残炉壁等,与冶铜活动存在直接联系。一座大型近椭圆形直壁坑内存在多层自南向北的歪斜堆积,内含数量较多的铜炼渣、残炉壁、铜矿石,以及少数残陶范、残石范、鼓风管、石锤、石砧等冶铸遗物,阐明邻近曾存在二里头时期的冶铜作坊。一组木炭窑,其间部以一座半地穴式房址为操作间,三座木炭窑分家北、西、南部,东部或为收支之通道。一座二里岗期半地穴式房址带有多个被灼烧过的壁龛,出土与冶铜活动联系密切的遗存。在大都灰坑内都发现了铜炼渣等冶铜遗存。

在二里头、二里岗期灰坑中还发现用于铸造小型东西的残陶范、残石范,阐明西吴壁遗址除冶铜外,还可铸造东西。在二里岗期的灰坑中发现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等级较高的遗物,指示遗址在二里岗期具有较高等级。

点评:新见二里头时期木炭窑、二里岗底层冶铜炉,以及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其他冶铜遗物,与从前发现的冶铜遗存一同,丰厚了西吴壁遗址的内在,呈现出一种规划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状,为深入研讨前期冶铜手工业技能及生产方法,甚至探究夏商王朝的兴起与操控、开发、运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联系,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

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春秋中期曾国考古重要收成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 郭长江

枣树林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曾国公侯墓地。为研讨春秋时期曾国与周王朝、楚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联系与文明根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于2018年开端进行主动性考古开掘。北京大学、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也参加了该考古项目。

开掘取得了重要收成,已开掘包含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高等级墓葬54座,出土了千余件工艺精巧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尤其是发现承认了曾侯宝墓及其夫人芈加墓、曾公求墓及曾夫人渔墓两对曾国国君等级配偶合葬墓,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空白。

从曾侯宝墓出土铜鼎以及编钟铭文,提醒了器主为“曾侯宝”,芈加墓出土铜缶以及编钟铭文提醒了器主为“芈加”。这两座墓为曾国诸侯“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曾侯宝墓残存有2件镈钟、13件甬钟、1件鼎等青铜礼乐器;芈加墓残存有19件钮钟、1件缶、1件盘等青铜礼乐器。在曾公求墓内残存的铜礼器中,出土了一套完好组合的编钟。考古队员发现,芈加墓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而“芈加”是曾侯夫人,楚国称曾为“随”。这也阐明晰曾随一家,根本解决学术界争辩不已的“曾随之谜”问题。一起,芈加墓中出土的“楚王媵随仲芈加”铜缶和“加芈行匕”铜匕为曾随联系、曾楚联系供给了新材料。

点评:芈加墓出土的编钟铭文中有“帅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铭文。这是“豳公盨”(有“禹”铭文)、“叔夷镈”(有“禹”、“夏”铭文)、“秦公簋”(有“禹”、“夏”铭文)之后,又一“禹”、“夏”铭文。阐明晰其时的周人现已比较遍及认同关于夏、大禹的前史,为研讨曾国地望、中华文明来源问题供给新材料。

考古发现了曾国从西周前期至战国中期各个阶段的文物,从国君到中小贵族的墓葬都有被揭穿。曾国前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开展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明相貌被提醒完好、全面的诸侯国,体现出考古写史的效果和含义。

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岩画墓

提醒青海丝路文明交流盛况

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 仝

泉沟墓地岩画墓(一号墓)坐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散布于泉沟周边的山沟地带。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在青海省文明和旅行厅、省文物局组织布置下,在海西州委州政府、乌兰县委县政府的支撑合作下,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和乌兰县文体旅行广电局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开掘。

泉沟一号墓形制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墓室由前室、后室和两个侧室组成。前室砖墙和后室柏木墙外表均绘岩画,脱落较严峻。前室墓门侧岩画内容为牵马迎宾武士,其他壁面原绘有打猎、宴饮、舞乐等内容,但损毁严峻,顶部描绘各类飞禽走兽、祥龙飞鹤。后室四壁绘有放牧动物、帐居宴饮、汉式修建、山水花卉等内容,顶部绘日月星辰、神禽异兽、祥龙飞鹤等图画。各室门框上彩绘宝相花图画。前后室内中心各立一根八棱立柱,外表彩绘有莲花图画。在后室内发现很多彩绘漆棺构件,应该为双棺,棺表髹黑漆,再施彩绘,内容有骑马跋涉人物、飞鸟、花卉、几许图画等。

在后室西侧木椁外的墓底坑壁上,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内置一长方形木箱,箱内放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供奉和收藏的意味杰出。依据出土遗物特征和岩画内容风格估测该墓葬为吐蕃时期,碳十四测年为公元8世纪。

点评:泉沟一号墓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仅有的一座吐蕃时期岩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画内容凸显出高原游牧民族特色。

墓葬内出土有稀有的彩绘漆棺和鎏金王冠,标明该墓葬具有十分高的标准,墓主或许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联系,阐明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设置有高等级的行政和军事建制。

墓葬表现出稠密的唐文明和吐蕃文明的两层影响,关于讨论吐蕃控制时期的汉藏文明交融进程、青海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盛况,具有严峻的学术价值。

《 人民日报 》(2020年01月11日 05 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